“期望你们有一天能成长为大科学家。我国到2050年要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就是现在你们的年龄加上30岁,你们将见证科学强国的历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协常委,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董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武向平的开场白,对小科学家们寄予深切期待。

武向平院士 图 | WLF
31日下午,《世界顶尖科学家·科学T大会:少年英才交流对话会》启幕。王恩哥、杨玉良、武向平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王晓阳、沈健、徐海光、李少远、吴昊、张志鹏教授出席交流会。

杨玉良院士 图 | WLF
现实与想象,都是课题的来源
通过遴选,7位小科学家作为全国选拔的80余位小科学家代表,分别全方位展示各自在科研领域取得的成绩,并对各自的科研成果进行提问回答。

小科学家 图 | WLF
当共享经济成为互联网热词,共享单车却成为了公共治理和居民生活的头疼问题。坚信科研来自生活,上外附中的徐天澍进行了名为《共享单车企业博弈行为的数理模型分析》课题研究。根据现实环境,人的策略将发生频繁变化,因此,在共享单车头初期,人们尚不熟悉这一概念时,他使用演化博弈进行分析,而当共享单车在市场逐渐成熟,并形成寡头后,他又转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
“因为共享这个概念具有可复制性,所以往往在开始的时候会造成供大于求的情况,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这个时候政府就应该给予相应的指导和规范。当共享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间段之后就会产生寡头垄断这一态势,公司就会增加自己的价格。这个时候政府应该就价格、安全、隐私等多方面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不被侵权。”徐天澍得出结论。
来自合肥一中的陈习亮发表了《有关外星人和数学》的演讲。武向平院士对他的宏大世界和热切的科学理想寄予厚望。

陈习亮做汇报 图 | WLF
武昌实验中学的钟岩被刘慈欣的《三体》所吸引,从而对宇宙产生兴趣,诞生了《我也想“天问”!一个高中生与他的航天梦:地球转移轨道调研》。
作为田径爱好者,李仕嘉15岁登顶乞力马扎罗。他将个人兴趣和科创结合,凝聚为《为体育插上科技的翅膀》解决了我国铁饼芯片的痛点。李仕嘉风趣的解说引起了现场观众阵阵笑声。
将简单的事情研究到极致,吉林大学的黄子芮研究《NaOH导致水体积异常收缩及其及其机理》。这样的科研精神,引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英才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王恩哥的强烈共鸣,他分享了自己成长中的“笨”故事。

王恩哥院士 图 | WLF
“一辈子学物理,中间好几次别人提醒我,你赶快要改行。”那是80年代末,被提醒改行计算机,王恩哥院士说自己没学下去。90年代初,被提醒改行生物,王恩哥院士看了几页书却觉得不踏实。
“我是一个比较笨的人,除了物理,别的都学不明白。其实我做了好多年的水。大家都觉得水还能做什么?这也是普通人的认识。”但王恩哥院士强调,把简单的事情做正确,不要认为什么事情都很复杂。近期,北大茶座的一句话让他颇有共鸣。
“人工智能也好,大数据也好,切忌用复杂的大数据完成一件小的任务。”王恩哥院士说,“之所以觉得做物理好,因为物理往往把最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甚至没有把这个问题解决,但能基本确定方向,以及怎么走到这儿。”
交流与碰撞,期待少年的启航
对科学充满好奇,在7位小科学家科研主题演讲结束后,小科学家们开始了与科学家的提问互动。

小科学家积极互动 图 | WLF
“目前天文学观测的多种途径方式中,设定波段是十分重要的部分,进入新时代,随着综合国力的发展,基础科学也在不断地进步,您认为目前FAST望远镜目前以及将来的方向是什么,还有中国还要用大成本的建造望远镜吗?”来自福建的黎胜航聚焦望远镜提问。
武向平院士介绍了中国望远镜的发展构想,并向在场的小科学家发出邀请:“任何一个在座的同学只要有想法,想用FAST,想找外星人,或者做别的事情,都可以提出来。我今年50%的时间给了美国人,现在还有50%的还可以给在座的中学生。如果你们有好的想法要提出来,大国重器非常重要,天文学是靠大设备说话的,我们现在的望远镜向世全世界开放。”
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作为近年的热点,也成为了学生们提问的重点。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王晓阳认为,让机器像人一样的思考是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但目前计算机发展与人工智能的发展离梦想还很远。“人工智能目前依赖大数据,是从数据里找知识,向人类要知识。”

小科学家提问 图 | WLF
上海交通大学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少远则表示,人工智能在世界范围里面经历了三起三落,现在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从行业的需求角度来说变得十分热门,甚至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国家的发展战略。现在人工智能还属于弱人工智能阶段。第二阶段,将有很多基于机器学习或强人工智能或强机器学习的算法去解决一些问题。人工智能应该作为一种赋能的方法和赋能的工具。没有改变这个问题本身的原理或者结构。”
小科学家关注芯片、量子计算机的问题。复旦大学微纳电子器件与量子计算机研究院院长、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沈健表示:“计算机和量子信息技术,发展动力背景是以现在我们传统的微电子技术或者以硅基为基础的技术,发展到密度越大,信息集成也越来越高的底部,所以现在已经几乎走到尽头。但真正的制约这个并不只是物理的大小的极限,更多是能耗问题。实际上现在芯片能耗也已经到了完全无法忍受的地步,根本原因是因为现在所有的器件操作的原理是利用电子操作电荷,操作电荷耗能非常大的,所以现在其他所有前沿科研的努力都是在把未来信息载体从电子电荷转到其他信息载体,可以考虑电子自旋,也可以考虑光子。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现在量子计算机发展是有很大的空间和动力的。”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昊则鼓励小科学家们:“真正要学会编程,往后去研究数学,未来会越来越常见的一个情景。”
最后,武向平院士作为主持人作出总结。“现在科学产业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会在近几年出现一次巨大的变革,而同学们都会赶上这次变革。”他鼓励更多的更多同学走向科研,希望具备科学素质的群体逐渐庞大。“希望各位同学在已经具备科学素质的前提下,善于思维,超前思维,发挥自己的想象,未来能够引领科技发展的大潮。”

交流会现场 图 | WLF
撰稿 蓝 娟
排版 杨 周
责任编辑 小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