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于今年11月1日至3日在上海临港新片区举行,10月30日至31日开展了论坛的先导活动。全球“最强大脑”围绕“开放科学: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年度主题,就近百个前沿科学议题展开了交流与讨论。我们将逐步带大家回顾精彩的论坛内容。
人在床上躺,挂机上网课;课程已过半,不知谁为师——这些由学生们在网课期间生发出来的段子,同时也是对生活的真实写照。那看起来令人发笑的疫情教学日常,却隐含着对于未来科学教育的一大拷问。
在这场尚未终结的全球疫情中,科学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历练。从线下到线上,从操演到观摩,骤变的工作、教学模式对于高校师生而言,都意味着全新的可能与挑战。与此同时,疫情让我们看到了更广泛的、面向公众科学科普的不足所在。
11月1日傍晚的这场世界顶尖科学家科学教育论坛,让我们听到了顶尖科学家们对于当前教育体系的反思,和他们对教师群体责任与当担的呼吁。这一次,他们是科学家,更是教育者。
01 线上授课:老师也被逼成段子手?
“我很喜欢讲笑话,不过一般来说都不太好笑。但这样才能让学生参与进来,也看看他们到底是不是走神了。”2019年沃尔夫化学奖得主斯蒂芬·布赫瓦尔德教授说到,自己从没像疫情期间那样像一个“段子手”,进行着看不见学生反应的“自我表演”。

斯蒂芬·布赫瓦尔德教授 | 图:WLF
屏幕两端的连接与分隔,首先就体现在实时交流障碍上。“有时候一杯咖啡就能相互激发的科研灵感,在线上却变得束手无策。”2010年菲尔兹奖得主吴宝珠教授也表示,线上授课与交流,埋没了许多对于科研来说十分重要的灵光乍现时刻。
线上的教学不仅阻碍着对于课程知识的理解,影响知识的传输质量,也让师生之间的了解、互动变得极为有限。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迈克尔·杨教授对这一问题的感受非常深刻。在他看来,止步于屏幕的互动,使得老师很难与学生的实时互动,也就无法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开发其才能。“有时候我还要给学生写推荐信,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我都无法了解他们,又该怎么给他们撰写评价、甚至是推荐信呢?”

迈克尔·杨教授 | 图:WLF
尽管线上教学工具无法提供全部的解决方案,却也为解决现实问题创造了新的可能。布赫瓦尔德教授看到了疫情为科研带来的积极改变:或许经过疫情,我们能够在不加班的情况下,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布赫瓦尔德以其所在的麻省理工学院为例——疫情初期,学校基于保守的防疫政策,只允许每人每周工作20个小时,直到去年十月份,人们每周的工作时长,才恢复到40到50个小时。尽管疫情限制了科学家的工作时间,使得社会丧失了潜在的研究成果,但好处是就是人们不得不学着如何变得更加高效。
“在节约时间成本与精力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们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线上教育的资源和机会。”吴宝珠教授心系家乡越南的科教发展实践,点明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之于发展中国家的裨益。

吴宝珠教授 | 图:WLF
02 更为深刻的反思:教育公平与本科生实验教育
迈克尔·杨指出,尽管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居家线上交流意味着效率提升,但同样有人无法获得良好的网络环境、舒适的家庭环境,这也折射出线上一体化教学的另一个残酷切面:即技术视角下新的教育不公平问题。
除此之外,对于实操性强的化学、生物等学科来说,物理空间上的隔离直接打破了其“实践出真知”的准则。“我是怎么成为一个化学家的呢?高中时为曾加入过一个研究所,尽管我当时什么也不懂,但在实验室里,我就是不由地感到兴奋、享受、无法自拔,让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在布赫瓦尔德的回忆里,是实验中的沉浸经历,开启了他对科研的强烈兴趣。
“真正动手开展实验成功后所带来的成就感,和你去看那些讲师展示一个他自己了然于胸的实验过程,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种兴奋程度也是完全不同的”。 迈克尔·杨不仅赞成布赫瓦尔德的看法,更是将疫情对于本科生实验教学环节的影响放在了更高的位置之上:“当疫情肆虐时,大学出的第一个规定就是本科生不得进入实验室。而这些学生恰恰都处在培养兴趣的初始阶段,不应当剥夺他们感受科学的权利。”
03 走出校门:科学教育形势依然严峻
从校内走向校外,面向更广阔受众的科学教育问题显得更加严峻。吴宝珠结合越南的实际案例表达了对于“用科学对话公众”的迫切之情,他指出,在现实世界里,与脸书上的误导信息作斗争,甚至比和病毒作斗争要难得多。

5G传播新冠病毒的谣言一度盛行,英国数字、文化、媒体和体育部社媒辟谣教授
身处美国的布赫瓦尔德经由疫苗充足而接种率低下的问题,同样感受到了科学与公众之间的鸿沟。“我们要更好地与那些非专业的人士进行沟通,要赢得他们的信任这一点非常重要”, 布赫瓦尔德指出,横跨在科学与公众之间的这条鸿沟,需要更为冷静且有说服力的科学沟通来填补。
疫情尚未完全结束,科学教育之路也将持续探索。这场来自各个学科、各个国家的交流视角,再一次让我们看到国际交流合作是如何汇聚经验、汲取教训从而推动科研、科教发展的。
我们同样期待着,通过顶尖科学家的引领,让全球科学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呼吁科学家们关注并积极参与科学教育,帮助教育者找到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
扫描二维码观看本场论坛精彩回放

备注:如无法直接跳转,请搜索关键词“科学教育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