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该如何应对“技术奇点”?
2021-11-25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字号: 默认
分享至:

编者按: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于今年11月1日至3日在上海临港新片区举行,10月30日至31日开展了论坛的先导活动。全球“最强大脑”围绕“开放科学: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年度主题,就近百个前沿科学议题展开了交流与讨论。我们将逐步带大家回顾精彩的论坛内容。


未来机器取代科学家这样的“技术奇点”会出现?也许50年或100年内不会,但未来1000年或将出现,这不仅仅是科学界的一个风险,也将是地球和人类面临的巨大风险,亟需科学的管理方式和前瞻性的治理理念对其进行科学、合规、有序的管理与引导。
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协作论坛II:科技发展与前瞻治理上,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胡贝尔教授、2013年沃尔夫物理学奖得主伊格纳西奥•西拉克教授、2020年邵逸夫生命科学和医学奖的得主吉罗•麦森伯克教授等顶尖科学家共同探讨,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长特聘教授、博导金贤敏主持。

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协作论坛II | 图:WLF

伊格纳西奥•西拉克教授现任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主任,他指出,科学技术的颠覆一直存在于我们人类社会中,甚至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相比之前的科技颠覆,一方面是现在颠覆发生的速度飞快,人类很难赶上并且认识所有的颠覆;另一方面是有不均衡性和挑战性,即如何将技术传递给第三世界和不发达国家。

伊格纳西奥•西拉克教授 | 图:WLF

那么,今后会不会出现人们关注的“技术奇点”呢?西拉克教授认为,目前,这个奇点的出现会更加接近科幻小说而非现实世界,但技术奇点肯定会出现在人工智能非常发达的时代,发达到机器可以在方方面面取代人类心智的程度。
有人会问,人类的灵感是无可取代的,这是因为人类接收了大量信息,处理这些信息后,以某种特定方式作出反应,但如果机器也能像人类这样收集信息,那么,至少在理论上,人类能做到的,机器也能做到。到那时,机器就可能取代科学家,也能超越人类。当然,这个时间可能会很长,科学家们估计,未来1000年后会出现吧。
在当今社会,生物科学技术和医学上有任何的新突破、新发现,都会影响着人类与社会发展的步伐。罗伯特•胡贝尔教授出生于1937年,从事结构生物学研究工作60多年,几乎包揽了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各种大奖,他以自己的科研经历向人们介绍了科学技术带来的变革。

罗伯特•胡贝尔教授 | 图:WLF

第一个是超分辨率技术如显微镜、核磁共振显像、x射线晶体衍射等,这些新技术改变了我们看待生物学的方式,尤其在医学诊断领域;第二个事例是生物结晶领域,20世纪60年代早期增长非常缓慢,20多年后呈指数级增长,膜蛋白也是如此,这都要归功于技术的进步。
吉罗•麦森伯克教授是神经学科学家,是光遗传学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个通过基因改造神经细胞的科学家。他分享了近50年重组DNA技术的安全风险引起了民众的担忧,以及科学家采取的措施。在20世纪60年代末分离出第一个基因后,大家就呼吁就基因进步加速的社会和伦理层面进行对话,随后人们开始关注致癌病毒的传染性,但真正点燃激烈争论导火索的是分子生物学家,因为对于每一个有能力的分子生物学家来说,在物种之间传递基因信息是很容易的,尽管只是假设,但这些风险在理论上是存在的,这导致了许多科学家自愿暂这项被认为具有潜在危险的实验。

吉罗•麦森伯克教授 | 图:WLF

在论坛上,三位顶尖科学家都认为,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具有两面性,颠覆性技术极大地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在以潜入和替代的方式从根本上颠覆传统(主流)技术,并引发相应规则和格局的变革,影响重大。因此,在积极鼓励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同时,亟需进行规范和治理,真正做到用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生活、生命健康谋福利。
三位科学家认为,食物、能源、和平,和科学技术一样,对人类的发展都十分重要,而音乐、艺术、文学等则从精神层面满足人类的需求。在在构建治理体系中,除了科研机构的自我约束、加强国际协作、政府机构起到监督协调作用外,最关键是要制定一套规则和体系,设立一个由科学家和有科学素养的公众成员组成的独立机构,比如技术评估机构,它不仅仅是对科学质量,还对如何管理技术成果,如何使技术成果商业化,以及如何确定获取途径,提供独立的建议和报告。

扫描二维码观看本场论坛精彩回放

备注:如无法直接跳转,请搜索关键词“科技发展与前瞻治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