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将二氧化碳转换为燃料,如果这一方法能够有效执行……我们的碳排放就是零……
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近日揭晓,25位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5年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杨培东名列其中。

巧的是,在此之前,他刚和国内外顶尖科学家进行过一场深入交流。11月初举行的世界顶尖科学家碳大会:双碳治理论坛上,杨培东详细介绍了他的“净零”方案——基于纳米颗粒的太阳能电池和被称为“液体阳光”的人工光合作用装置。
杨培东的发言,可以说是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一个特写。镜头拉远,包括首次推出的“碳大会”系列在内,3天会期14个板块近100场会议及活动会映入眼帘。

透过简单数字 解锁非凡意义
《顶尖科学家周记》推出特辑
“数读第四届顶科论坛”
通过一个个数字
带你回溯那段精彩的科学之旅
第二期 顶科论坛现场篇
大流行与公共卫生论坛

关注“0”的突破,是顶级科学盛宴应有之义。
近来,国产新冠特效药研发进展备受瞩目,其中,由2015年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得主谢晓亮所率团队和丹序生物联合开发的中和抗体药物DXP-604,获得广泛报道。
而DXP-604被批准在北京地坛医院作为“同情用药”使用的消息,正是在世界顶尖科学家大流行与公共卫生论坛第一时间发布的。
她论坛

除了各领域前沿动态,本届论坛还带来了独特视角。比如,“她论坛”就重点关注了人类的“二分之一”。
论坛上,当介绍到计算机科学家兰诺·布鲁姆时,主持人按惯例称呼她为“布鲁姆太太”。同时上线的布鲁姆先生,1995年图灵奖得主曼纽尔·布鲁姆立即进行了纠正:“抱歉,别叫她布鲁姆太太,叫她兰诺。”
“她论坛”上的这个小插曲虽然不在议程内,却分外点题。就像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迈克尔·莱维特所说,“忽视女性,就浪费了一半的人类智慧”。
十多位中外顶尖女科学家济济一堂,展现女性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完善国际创新治理体系中的才智,倡议聚合社会各界力量,全方位支持青年女性成长。支持的前提是了解,青年女性科学家都在想些什么?
答案藏在智库报告发布会上。现场发布的《灵感、驱动与求索——2021WLF青年科学家成长调研报告》显示,不同性别的科学家对当前“最大成就”的定义有显著不同,超过半数的女性青年科学家更重视被认可和获得专业赞誉,而男性青年科学家普遍认为,科学上的新发现与研究突破才是最大的成就。

当然,这只是《报告》的冰山一角。这里集纳了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百位青年科学家的真实心声,既记录了他们与科学初相遇时的怦然心动,又统计了他们科研的“高光时刻”。
厚厚一本,瞄准的是青年科学家的“黄金十年”——30-40岁,这是上世纪诺贝尔奖获得者从事获奖研究时的平均年龄范围。
莫比乌斯论坛
从“十”出发,目标是无尽的未来。要知道,一旦进入科学的世界,一切皆有可能。
——直到有一天某个人身上所有的部位都被新材料替代了,这个生物还是人吗?
——人类以外的物种数量非常多,我们为什么不能更多地关注更广泛多元的生物物种?
——在元宇宙中,很令人兴奋的一点,其实是让所有的东西都变得非常真实……
在标志性论坛“莫比乌斯”上,学科的边界被打通,硬核科技和社会人文擦出火花。脑洞之大、思考之深,正与“莫比乌斯”这一名字的寓意——无穷大相呼应。

从多个基础学科领域延伸,在双碳与新能源、生命科学、量子科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等前沿“阵地”交织,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声音正持续回响、漫向未来。
顶尖科学家周记 · 未完待续
科学点亮未来 他们改变世界
《顶尖科学家周记》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长三角之声联合呈现。
资料整理:卢晓羽、张睿
改编:林思含、杨博雅(见习)
主播:虹见
配音:星纪、梓嘉
监制:殷月萍、陈汶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