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进入STEM领域,需要怎样的榜样力量?
2023-03-08
WLA上海中心
字号: 默认
分享至:

促进社会进步与实现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科技女性承担更多使命、发挥更大作用,也必须解决教育、科研、创新环境中性别不平等的问题。

2022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她论坛”聚焦“重塑包容与多元的未来”这一主题,通过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人士的深刻研讨,为解决性别平等与包容性的问题提供了一揽子具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的建议,涉及政策制定、团队建设、社会文明乃至女性自身等诸多方面,激励女性研究人员大胆追求科学目标和实现自身价值。

如何实现早期STEM教育的平等与可及?如何吸引各阶段女性进入科技领域?如何营造平等的工作环境与认可机制?我们需要怎样的女性榜样力量?《重塑包容与多元的未来——2022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会议报告》给出了建议。

 

1 . 如何实现早期 STEM 教育的平等与可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信教育可以带来变革性力量,当女孩从优质教育中受益时,她们将获得知识、技能和信心,从而为整个社会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1]。

发现 1:STEM 领域女性偏少的原因其实是双向的,即女性与 STEM 领域可能是相互不选择的结果。

在幼儿时期,女孩和男孩可能对科学的兴趣是一致的。随着 STEM 与“聪明”逐渐被关联,至小学阶段,所谓“女性职业”和“男性职业”等的刻板印象已初步形成 [2]。STEM 更适合男孩的负面刻板印象也依然存在,并且认为 STEM 科目对女孩来说过于困难。

在中学和高等教育阶段,如果学生没有看到在更高级别的同性学术代表,就不太可能继续在该领域工作 [3]。爱尔兰科学基金会(SFI)在 2014 年的一份调研表明,年轻人的专业与职业选择与他周围是否有同类型的亲近人群相关,特别是父母,极大影响孩子对于是否“适合”这类问题的看法 [4]。埃森哲 2014 年的一份报告强调,父母的建议会影响女孩在 STEM 科目与职业选择上的决策,而往往大多数父母缺乏有关 STEM 职业选择的信息 [5]。

发现 2:爱尔兰利默里克大学国家 STEM 教育中心发现,以平等为导向的干预措施可以改善STEM 领域中的性别平衡,并提升 STEM 领域学生的社会归属感 [6]。

发现 3:协会编撰的青年科学家调研报告 [7] 显示,影响进入科研领域的早期灵感在男女中会呈现不同分布。较为明显的区别是,女性科学家的早期灵感比男性更多来源于她们的早期学习与教育,及受到自然的启发。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讲述医学护理领域男女生的学习与成长情况,她认为在教育平等的前提下,女性在能力、水平、智力等等各方面与男性区别不大。首要的是保障女性受教育的机会,扩大女性对 STEM 的参与、技术和职业教育培训等,才能在现代,充分发挥女性的脑力优势。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也表示,平等的教育是支持其他平等的最大基础。

如何实现STEM教育的平等与可及?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提出3个建议:1)早期教育可以落实在与性别无关的追求远大目标上;2)注重因材施教,并且尊重自然的性别差异,避免让孩童形成对性别的刻板印象;3)重视家庭教育,引导孩子发现他的优点,并学会克服困难,女生也该吃得起苦。2018年菲尔兹奖得主阿莱西奥·菲加利认为,女性是否选择 STEM 领域是在早期就要去发现和解决的问题,除了激发她们对STEM的兴趣和给予明确的指引,还要告诉她们我们如何支持女性发展。2021 年沃尔夫医学奖得主琳妮·马奎特提出可参考一个 STEM 持久性框架 [8],通过提升女性自信,引导建立目标,从而实现主动的学习并获得成功。

 

2 . 如何吸引各阶段女性进入科技领域,并重新定义女性在该领域的发展路径?

发现:微软研究报告发现在约 11 岁时,女孩对 STEM 的兴趣最高;但在 15 岁左右,兴趣明显下降 [1]。

与会嘉宾认为,传统的沟通方式、内容与态度已很难吸引现时的女孩(女性)进入 STEM 领域了。Portia Ltd主任、性别峰会(Gender Summit)创始人伊丽莎白·波利策坦言,我们需要改变跟年轻女生沟通的方式,居里夫人(Marie Curie)对当今女孩的吸引力相对有限,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元的榜样向女孩展示她们可能的未来。同时,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渠道去做有效传播。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张亮表示,女性大概率会面临家庭和工作平衡的问题,改变学界的态度和衡量成功的标准是必要的,如此将可能吸引更多女性的加入。

建议 1:《剑桥大学科学杂志》(Cambridge University Science Magazine)撰文建议应从孩子的早期教育开始,通过在(孩子所在的)学校、科研人员和社区组织之间建立联系让学生参与科学。科研人员开展 STEM 相关的教育活动,与学生建立关系的同时提高他们对STEM 职业发展的认识;在高校中则需要创造一个环境,让每个人都感到受欢迎和能够得到支持并发挥所长,如此可能留住女性群体;同时可以让女性更多参与同伴网络,专门提供学术研究以外的性别支持结构。而对于已进入 STEM 教职的女性孕产研究人员来说,研究机构必须提供足够的产假、弹性工作以及重返岗位的培训来帮助她们适应。同时,研究机构应加强对所有员工的强制性“隐形偏见”培训,增加高层中的女性代表。

建议 2:欧盟程序周(EU Code Week)[12] 倡议向所有人群介绍编程,展示如何以创造性的技术能力来解决问题。自 2013 年启动以来,49% 的参与者是妇女或女孩。程序周提供了一个传播信息的在线平台与年度会议,内有 STEM 领域的女性榜样的采访材料,以及针对女学生及其教师的职业指导材料。

 

3 . 如何营造性别平等的工作环境与认可机制,避免女性科研人员在各阶段的流失?

发现 1:马里兰大学的报告还探究了造成生物医学领域“漏管”的原因。研究表明,一些高成就实验室中的男性 PI 更倾向雇用和培训男性学生与博后。相比男性,女性研究人员也会出于自身或伴侣的要求更强调“生活 - 工作平衡”,如果科研工作无法给予这种平衡,女性往往会选择退出。

发现 2:顶科协青年报告针对“获得认可”,对比了不同性别的研究人员。相比男性,女性普遍更希望获得研究资源和获得独立研究的机会,充分证明当前科研环境对男性更友好,资源也明显倾向男性。不同的“认可”价值取向说明男女科学家成长的路径仍存在显著不同,而如何在漫漫科研路上呵护女性科学家的成长,该数据可能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黄荷凤提出,在包括科研机构在内的职场上建立真正男女平等的机制,需要综合考量教育、社会文明以及生理的基础差异等因素。琳妮·马奎特建议要平等地对待两性,要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擅长做的项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赵敏倡导,平等的工作环境可以是“无差别的对待”,充分包容性别产生的生理差异。此外,成功的激励措施和政策还需要考虑当地的制度和文化背景,以真正有效减轻“隐性偏见”。

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激励措施乃至变革科研系统,是促进女性参与和改善机构平等与公平性环境的重要举措。爱思唯尔企业责任副总裁、基金会主任伊兰·舍姆认为授奖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机制,认可女性能力的同时可能提出新的机会助力职业发展与开拓人脉。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机构在项目资助、晋升和领导力培育方面的干预可以解决女性在 STEM 领域持续发展的瓶颈障碍。比如设立发展计划、使用社交媒体在内的各种非正式和正式交流机会来帮助女性科研人员建立关系、为处于职业生涯各个阶段的女性提供社交、情感和专业支持,促进职业发展和成功。[11]。

此外,增加女性的显示度也是一个重要机制。琳妮·马奎特提议对女性进行领导力培训,增设女性会议主席、主持人,增加发言人数量等。

建议 1:2021 年 7 月,科技部、全国妇联、教育部等 13 个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明确在“十四五”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要坚持性别平等、机会平等,为女性科技人才成长进步、施展才华、发挥作用创造更好环境,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女性科技人才。发文在人才培育、招聘、基金申请、评价激励、生育后返岗等方面提出了 16 项具体措施,有望促进中国女性科学家在世界起到更多作用。

建议 2: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通过提升领导层中的女性代表比例促进女性肿瘤学家更好的职业发展。具体策略包括:1)教育和培训女性专家晋升为领导职务,提高女性代表比例;2)向女性群体提供资源并建立相互合作与支持模式;3)引入更多弹性工作制以促进女性“工作 - 生活”的平衡 [12]。

建议 3:欧盟发布了“地平线欧洲性别平等计划指南”(Horizon Europe Guidance on Gender Equality Plans),通过实施性别平等战略调整其研发创新系统结构,帮助吸引、留任人才,促进科研卓越 [13]。具体措施包括:研究机构必须制定性别平等计划,包括签署正式文件、提供性别平等方面的知识资源、持续收集数据并定期监测以及在机构内提供相关培训等。

建 议 4:欧 盟 欧 洲 科 学 性 别 和 多 样 性 工 作 组(The Science Europe Working Group on Gender and Diversity)提出了相关的量化指标,分别用于衡量国家研究体系、研究项目资助机构以及科研机构中的平等与性别平衡,就如何避免同行评审中的无意识偏见、如何改进基金管理实践等提供指导建议 [14]。

建议 5:芬兰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在 1906 年允许妇女竞选公职的国家,凭借其长期以来对妇女参与领导层的努力,已基本在技术岗位上实现了平等。但芬兰在妇女进入高级职位后的持续晋升与收入方面,仍存在不平等。

 

4 . 我们需要怎样的榜样力量?

发现 1:顶科协的报告同样关注了青年科学家的榜样力量,其斐然的科学成果、为追求科学真理、提升人类文明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为后人所景仰。其中被高频提及的玛丽 • 居里,部分男性也尊她为榜样力量。在当时,女性需要付出多几倍的努力和具备异常坚忍的品质才可能获得与男性科学家相当的成就。但正是由于她们的奋斗与开拓,为后辈,特别是女性后辈创造了相对舒适、平等的研究环境,也让世人看到了女性科学家的实力与能量。

发现 2:另一位知名的女性科学榜样,布伦达·米尔纳(Brenda Milner),是加拿大神经心理学家,她毕生致力于研究记忆,是该领域的权威,获得各项殊荣。现已 104 岁,仍在工作。

为吸引更多女性进入 STEM 领域,我们是否需要榜样力量?答案是肯定的。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梅 - 布莱特·莫索尔坚定表示,榜样的力量非常重要,通过榜样引导机制的建立,可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与科学家、期待科学家从事的研究事业”的向上风气,自然而然可以吸引更多女性进入科研领域;对于已经在领域中的女性,这样的尊重和期待会促使你承担更多责任、尝试更多风险和做出更多努力。

榜样力量应是更多元和贴近现实环境的。

琳妮·马奎特认为实验室的每位成员,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能体现出榜样力量,甚至是活跃在与科学相关的各个行业,比如说研发巨头、行业领袖、科普作家等都可以成为榜样力量,分享自己的经历,给人以启发和指导。

建议:榜样力量通常被认为是克服 STEM 的负面刻板印象的一种有效方式 。为最大限度提高 STEM 中榜样的有效性,提出以下几项建议:1)榜样通常是有能力和成功典范,但应避免将榜样的成功“极端化”导致脱离实际;2)榜样力量应对学生具指导意义;3)使STEM 中代表性不足的群体优先触及榜样。

 

参考文献

[1]https://www.unesco.org/en/articles/investing-her-education-building-better-future

[2]https://archive2021.parliament.scot/parliamentarybusiness/currentcommittees/105452.

aspx#i

[3]https://www.bluesci.co.uk/posts/the-leaky-pipeline-is-diverse-representation-in-stem-a pipe-dream

[4]https://www.sfi.ie/resources/SFI-Gender-Strategy-2016-2020.pdf

[5]http://www.role.uk.com/uploads/5/2/8/8/52884055/accenture-stem-powering-economic growth.pdf

[6]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9558732/

[7]https://wlaforum.com/res/journal/%E7%81%B5%E6%84%9F%E3%80%81%E9%A9%B1%E

5%8A%A8%E4%B8%8E%E6%B1%82%E7%B4%A2%E2%80%94%E2%80%942021WLF%E9%9D

%92%E5%B9%B4%E7%A7%91%E5%AD%A6%E5%AE%B6%E6%88%90%E9%95%BF%E8%B0%

83%E7%A0%94%E6%8A%A5%E5%91%8A.pdf

[8] DOI: 10.1126/science.1240487

[9] https://www.italent.org.tw/ePaperD/9/ePaper20210500007

[10] https://digital-strategy.ec.europa.eu/en/policies/eu-code-week

[11]https://medicine.nus.edu.sg/taps/issues/fixing-the-leaky-pipeline-tips-to-promote-genderequity-in-academic-medicine/

[12] https://www.esmoopen.com/article/S2059-7029(20)30217-9/fulltext

[13]https://gender-spear.eu/assets/content/Horizon%20Europe%20Guidance%20on%20GEP_

en.pdf

[14]https://www.scienceeurope.org/media/ubbllodu/se_gender_practical-guide.pdf

 

附:《重塑包容与多元的未来——2022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会议报告》

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对话框内回复“她论坛”可获取报告全文

 

 

重塑包容与多元的未来——2022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会议报告

目录
 

一、概述

1 论坛宗旨

2 报告纲要

二、推动实现科研中性别平等与多元化的重要意义

1 性别平等促进科研卓越与创新

2 包容多元是科研的本质与价值所在

3 提升女性的科技参与和发挥女性潜力是全球共同议题 

4 加速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既定目标

三、论坛主要成果

1 发挥榜样力量与引领作用

2 发布首份中国女性科研人员生态报告

3 宣发倡议

4 凝聚共识共筑多元平等生态

四、现实问题与建议方案

1 如何实现早期 STEM 教育的平等与可及?

2 如何吸引各阶段女性进入科技领域,并重新定义女性在该领域的发展路径?

3 如何营造性别平等的工作环境与认可机制,避免女性科研人员在各阶段的流失?

4 我们需要怎样的榜样力量?

5 如何扭转科技领域中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与“隐形偏见”?

6 如何通过提升社会文明与团队建设,实现女性工作 - 生活的平衡?

7 如何打造多元包容与性别平等的研究团队?

8 如何推动激发女性创新潜力?

附录

1 会议议程与参会嘉宾

2 更包容多元的解决方案——需要“重塑系统”

3 引用文献

 

报告出品: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中心智库研究部。如果您有见解、意见或建议,请联系顶科协智库研究部(zhaoyujia@wlaforum.com.cn)

 

 

热门推荐